售价上千元的“增高粉”竟是三无产品
“增高导师”原是照本宣科的骗子(副题)
法治报通讯员 杨莹莹 法治报记者 徐荔
(资料图片)
胡乱摊开的一桌空药盒宣告了小颖(化名)增高美梦的破碎,伴随着深深失望的还有近6000元的损失。
一盒原价80多元的“三无产品”,在漫天吹嘘中,摇身一变成为上千元的奇效“增高粉”;一本话术单,培养出众多“增高导师”,带出一条隐藏的灰黑产业链……
重燃长高希望却身陷骗局
小颖身材矮小,饱受困扰的她做梦都希望自己能再次长高。2022年3月,小颖在上网时,偶然看到弹出的一条“增高粉”的广告。“包含人体骨骼所需31种营养元素”“可实现快速长高需求”……这些字眼像是有魔法,一瞬间击中了小颖充斥着身高焦虑的心。
重新燃起长高的希望,小颖立刻添加了网页客服的微信。对方介绍自己是某生物科技医药公司的“增高导师”,并信誓旦旦地向小颖承诺服用该公司产品后,保证身高无忧,且后续不会再收取任何费用。在和对方沟通了几天后,小颖花费5860元购买了“增高粉”。
服用过一段时间的“增高粉”后,小颖并没有明显感受到自己身高的变化。“导师”解释:“您的骨质比较特殊,亲亲可以再购买一些促进吸收的药粉帮助增高粉促进吸收。”
小颖看着“导师”的话,越想越不对劲。而此时,她的目光落在桌子上堆积的药盒,突然发现这些“增高粉”的外包装上并没有任何标识。“这些居然是三无产品!”回过神的小颖立刻拨通了某生物科技医药公司的电话核实情况,但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却称公司并没有这款产品,“应该是有人冒充我们公司的员工,你可能被骗了。”
愤怒的小颖立刻去当地派出所报警。随即,一个以刘某为首,假借售卖“增高粉”之名诈骗的团伙浮出水面。
靠弹窗广告“捕获”客户
简单摆放的几套桌椅、几台电脑、对应不同人群的话术文本,这些几乎就是刘某等人的日常“作案工具”。然而,仅靠聊天显然无法完成骗局,比如被害人收到的“增高粉”等产品是从哪里来的呢?
面对检察官的讯问,刘某称在顾客下单后,他就会根据订单去周边市场随机采购牛骨粉、鱼胶粉或者酵素液。“这些东西原价80—200元不等,基本上是看哪家给的报价低我就买什么。”如果客人收到货后有意见,刘某等人就会以各种理由欺骗客户,比如号称这些产品是补充营养的,也会有增高效果。“如果客人闹得很凶,实在骗不过去的话,我们才会退款。”
进价低廉的牛骨粉等产品,随意包装后就变成了千余元的奇效“增高粉”,如此丰厚的回报让刘某等人两眼发光,他们决定靠“广撒网”打造品牌。
想要打响知名度,就得让“增高粉”在网络世界中多“刷脸”。首先,刘某找到从事某网站推广业务的代理商充值,从而投放“增高粉”弹窗广告吸粉引流。“捕获”来自全国各地的目标客户后,刘某等人便开始诱导对方添加微信。随后,被刘某等人雇佣的业务员们粉墨登场——他们一边在电脑前翻阅话术单,一边照本宣科地跟客人聊天。
此外,刘某等人针对不同人群还特别制定了A、B两种方案。其中A方案称产品有突破性,吸收好、浓度高,疗程为3个月,售价4000多元;B方案疗程为4个月,见效稍微慢些,价钱比A方案便宜1000元。在业务员们编造的这些虚假增高案例和产品效果中,不少客户纷纷下单。截至案发,刘某团伙共计诈骗金额60余万元。
深挖增高粉诈骗“串案”
涉及省份广、隐蔽性强、侦查难度大……作为一起跨上海、江西等多省多地、涉案金额大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闵行区检察院利用“侦协办”机制提前介入案件,从规范被害人取证、依法提取电子数据、及时鉴定“增高粉”成分等方面引导侦查。
经查,自2022年3月起,刘某、舒某等人结伙,雇佣员工,以事先准备好的话术夸大和虚假宣传“增高粉”功效,并冒用他人公司相关资质以博得被害人信任,再将低价购买的牛骨粉等产品以“增高粉”名义高价售卖。
在办理该案的过程中,侦查机关发现该案为串案,另有多个诈骗团伙共用同一推广宣传,并分别使用相同诈骗方式作案。由此,朱某辉、徐某、肖某、朱某涛、伍某、程某等其余6人为首的多个诈骗团伙也相继进入检察机关的视野。
闵行区检察院迅速成立专案组,从快从严办理该案,上下游全链条、全方位打击,强化公、检协作配合,切断黑灰产业链。
同时,闵行区检察院对案件进行深挖彻查,及时开展案件研判,对发现遗漏的4名犯罪嫌疑人进行追诉,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最终,刘某、舒某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三年六个月,各并处罚金;追缴两人违法所得发还被害人,不足部分责令继续退赔。朱某辉、徐某、肖某、朱某涛、伍某、程某等其余6人为首的多个诈骗团伙被告人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至六个月不等,各并处罚金;其中伍某等人诈骗一案正在审理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