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婚礼还是节日,哪些日子的仪式感不可或缺?| 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甜咸粽子、艾草挂饰、五彩手绳……端午将至,这些物件是否已经出现在你的家中,装点了节日生活。如今,无论是庆祝传统佳节,还是纪念个人的进步成长,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找点乐趣,似乎都离不开“仪式感”三个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相关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之。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附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李,及五毒饼、玫瑰等物。”“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燕京岁时记》中关所记端午节的习俗,与今天仍有不少相似之处。这些源远流长的仪式程序,无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春节守岁时,在中秋赏月时,在清明踏青时,藉由这些节日的仪式感,我们了解了文化传统,弘扬了文化精神,增进了文化认同。
成年、高考、毕业、恋爱、结婚……人生中的很多节点也会被赋予特殊意义,标记个人成长的独特印记。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婚礼及生日的仪式感是受访青年认为最不可或缺的,超七成受访青年觉得这些日子的仪式可以获得珍贵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近六成受访青年认为这是生命中重要的里程碑。成年仪式上大声诵读的宣誓,毕业典礼上高高抛起的学士帽,婚礼上郑重交换的戒指……藉由这些特别日子的仪式感,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收获了重要成长,凝聚了深厚情谊,塑造了与众不同、不断进步的自己。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相比传统的节日与纪念日,数字时代还出现了更多个性化的仪式感。有春日的第一场户外野餐,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初雪日的啤酒炸鸡,也有每天睡前记几笔日记、每到下雨时听一首固定的歌曲、每年12月31日看一场跨年电影……有人将这种仪式感总结为“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这些“小确幸”发挥着心理锚定的作用,让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到放松,在规律的生活节奏中缓解焦虑。藉由这些个性化、私人化的仪式感,我们寻找到生活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增添了面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有人喜欢仪式感带来的愉快氛围和情感认同,也有人因“被贩卖的仪式感”“伪仪式感”而不堪其扰。仿佛没有情人节的“520”红包,爱情就不够真诚;仿佛不购买数码产品“三件套”,大学生活就不会充实;仿佛不添一件奢侈品,新一年的日子就不会顺利……仪式感提醒我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这与消费金额高低无关。以仪式感之名赋予各式行为消费属性,实则消磨了仪式感的真正意义。
追求仪式感时,不妨回归仪式感的本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有人问起礼的本质,孔子的回答是:“就一般礼仪来说,与其铺张浪费,不如俭朴;就丧礼来说,与其仪文周到,不如悲戚。”归根到底,仪式感需要形式,而不流于形式;仪式感借助仪式,而落脚点在于情感。
真正有仪式感的人,绝不拘泥于仪式的形式,甚至可能没有仪式。追求春日的生机勃勃,可以公园野餐,可以去郊外踏青,也可以把春雨落在大地的温柔看在眼里;欢迎秋天的天高云淡,可以喝杯奶茶,可以收藏一片落叶,也可以把秋风吹起衣角的潇洒记在心里。真正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不是千篇一律的跟风打卡,也不是推波助澜的消费陷阱,而是那些能让生活变得美好而独特的节点,那些让心情变得平静而愉悦的瞬间。
这正是:
仪式感,不看消费高低;
小确幸,无关是否流行。
有真情,仪式可有可无;
爱生活,处处都是风景。
(文 | 许晴)
| 荐书 |
★ ☆ ★
《与未来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 当当已售,扫码即购 —
关键词: